IT人的痛苦因 Google 而起

現在應該是 IT 人最痛苦的年代。

幾年前有個笑話應能涵蓋這個「痛苦」的定義:有個行銷單位的主管問 IT 主管說,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公司的 IT 服務做成像 Google 那麼快、那麼好用?

任何有點網路技術素養的人,可能都會對這個問題又好氣又好笑。

幸運的是,近兩年隨著雲端這個概念的教育,我們開始能夠想像要做到像 Google 那種程度是很不容易的。不過,究竟為何不容易,幾乎未被媒體或仰賴 IT 至深的產業(製造業、金融業等)深入探究。而這個答案,和現在所有企業都在關心及建構的雲端服務、連網服務有極大的商業性關連。

Google 為什麼能那麼快!?

當你鍵入一個關鍵字,Google 能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就回應搜尋結果給你,究竟是怎麼辦到的?我們忽略太過深奧的軟體技術不談,簡單的答案就是:Google 在全世界佈建很多很多的伺服器(servers)。有多少?Google 是全球擁有最多伺服器的單一企業(依照這邊的數字是超過 100 萬台),若將數量以圖表顯示,大概是長這樣(點小圖看大圖):

圖片來源:intac.net ; 數據來源:datacenterknowledge.com

圖片來源:intac.net ; 數據來源:datacenterknowledge.com

這些是 2009 年 5 月的數字,現在當然不只了,單就 Akamai 公司而言,就已經在 72 個國家佈建超過 84,000 台伺服器

當你擁有這麼多的伺服器,會直接反應到的就是非常誇張的投資。根據 Google 最新公布的財報,Google 光是今年第二季的資本支出超過 9 億美元!!其中絕大部分是網路基礎建設的投資(資料中心、伺服器等等)!!這只是一季的花費而已,試想有多少公司一年的營業額都沒到這個數字。

用實體生意的概念來理解,Google 擁有全世界最大的「資訊工廠」,這麼多伺服器每秒以極高的效率進行無數次「資訊的生產、溝通、存取、備份」等工作。因為工廠和機台數量夠多、幅員夠廣,面對任何在地使用者的查詢都能很快反應,再加上超強的演算法及大型網路架構的協調機制,這就是 Google 為什麼能那麼快的主因。Google 「需要」這個龐大的資訊工廠體系來支撐其營運。

但問題來了: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和力氣「自己建構」呢?

答案:

  • Google 身處「網路服務業」,所提供的網路服務就是要快又好用!
  • 這個工廠體系太重要了,重要到必須「自己動手做」才行,不能假外人之手,因為這是 Google 核心競爭優勢的基礎。
  • Google 所做的事情,無前例可循,再加上別人開發的平台未必做的比它好(想想 Google 裡面有多少金頭腦!),所以自己做最符合邏輯。

正因如此,Google 得以無限制地做創新的網路服務,把對手遠遠拋在腦後。比打字速度還快的搜尋、超大容量的郵件、Google  + 社群服務,每一樣服務都是超大規模且講求高效能的。這些服務是不斷保持甚至吸引全球用戶的根基,有這個根基才能確保其廣告獲利源源不絕。

台灣製造業自建資訊工廠的挑戰

我們運用 Google 當做例子說明資訊工廠概念,現在回到台灣的製造業環境。以併力科技服務許多客戶的經驗,我們通常會發現台灣製造業的商業特性為:

  • 總部/研發單位在台灣
  • 供應商或製造業在大陸/東南亞
  • 生產工廠在靠近市場或客戶/勞工便宜/可以降低關稅的地點
  • 市場在歐美/新興國家
  • 經銷商在全世界

因為這些商業特性,許多台灣製造業都擁有規模不小的 IT 部門及資訊工廠。但也正因這些商業特性,傳統上,台灣製造業的 IT 部門通常面臨以下挑戰:

  • 速度:擴建速度跟不上商業成長需求
  • 效能:為配合遠離總部的使用者效能需求,建立了複製系統
  • 管理:Local 系統發展愈趨複雜,總部管理不容易
  • 資料即時性及正確性:隨規模擴大,各地/各系統資料同步愈顯困難
  • 人力:遠端的系統,需要初階以上的工程人力來維運
  • 成本:硬體資本支出增加、外點人力成本太高、多個資料中心的更新和同步不易…
  • 安全:因為中國政府的特性,主要資料庫希望可以避免放在中國
  • 滿意度:call center 和 IT 部門抱怨接不完

上述 IT 挑戰,在製造業相當普遍,在「雲端科技」興起後,又多了新的挑戰,例如:

  • 公司新的產品若要結合雲端特性,這是 RD 的責任,還是 IT 部門上場的時機?
  • 高層要求 IT 成本要不斷下降,但系統和功能愈來愈多,好像有某個雲端服務可以同時兼顧,但與既有 IT 架構不相容,我要改架構嗎?
  • 員工使用的終端設備愈趨複雜、使用情境也愈趨多元,甚至有高層直接要求 IT 部門支援,該如何配合?

這些新舊挑戰加起來的總和結果,已經超出傳統 IT 思維可以解決的範疇了,我們觀察到,這些問題著實讓企業主管十分頭痛。這些問題,常常造成 IT 部分與行銷/業務部門之間的對立,這種對立關係,有時不下於業務部門與生產部門之間的緊張程度。

「雲端」資訊工廠,讓你專注本業

雖然某些挑戰是因雲端科技而生,但雲端產生的服務模式卻也提供了可能是最好的解決方法。整件事情若回到商業本質思考:

  • 我一定「需要」這些資訊工廠,但我一定得「自己建」嗎?哪些可以「外包」給別人做?
  • 我的公司全球硬體生產有最佳成本優勢,那在「全球資訊製造」上呢?同樣維持一個資訊工廠,我的單位成本及總成本(包含設備、軟體、人力、電力、甚至機會成本)是否比競爭者高?
  • 我有沒有機會使用一個雲端資訊工廠,就像 Apple 使用鴻海工廠一樣,同時達到最低成本及最高品質呢?
  • 如果我要和 Apple 競爭,成本、time to market、大量製造都要追上,誰能幫我做到?

Google 是在「網路+廣告」的產業裡,為了保持永續的競爭優勢,Google 才得自己「蓋」資訊工廠。幾乎所有的事情 Google 都做完了,身為終端使用者,我們才不需要租用許多儲存空間和頻寬在使用這些網路服務。

台灣企業的本質上仍是科技製造業、建構系統背後的資訊工廠「不一定」構成競爭優勢的要素,換句話說,其實「不一定要自己動手建資訊工廠」。就跟我們製造產品一樣,資訊系統和資訊工廠也有分等級和種類,「核心營運相關的」與「大量生產的」應該可以被拆分開來,前者可能需要部分或全部自己做,後者因為自己做不出規模經濟且技術不夠,則可以交給別人做

把非核心的事情交給其他人來做,企業只做設計管理的工作,投資專注於在核心業務,非核心業務則外包以取得更低的成本及更大的量,這個在製造業行之有年的商業典範,逐漸在轉移到企業的 IT 環境當中。事實上,將「建構及維運資訊工廠的工作」外包出去,也正是雲端運算最核心的商業概念之一。

雲端資訊工廠的評量標準

假設你今天準備量產一樣新產品,除了成本之外,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應該是「工廠的產能是否能配合?」同樣地,經營雲端資訊工廠也是有產能的問題。既然是工廠,衡量的標準也有許多是相通的,不管您目前 IT 架構為何,我們建議可用以下基本問題來衡量雲端資訊工廠的優劣,以及對於貴企業的合適程度:

  • 「品質」及「成本」的要求:如果你想做的跟 Apple 一樣好,成本也要一樣低,那你可能得找 Apple 的資訊工廠供應商才有辦法
  • 資訊的「量產能力」:會不會一量產就掛掉?
  • 第一次成功率(First Time Success Rate)有多高:這跟實體製造業稍稍不同。在 IT 的考量上,必須考慮第一次上線是否就能在大量資訊生產的前提下,穩定的運作。
  • 一致性的高良率:IT 術語就是一致性(consistency),短暫的高良率很容易做到,必須有辦法提供一致的高良率才能確保成功
  • 工廠的穩定運作率:以 IT 術語,就是可用度(availbility),不要一個地震,工廠就斷水斷電或機器壞掉,導致無法生產
  • 可擴充性(scalability):這也跟實體製造業稍稍不同,IT 實務上,若採用合適的雲端架構和服務,以及投資相當的產能預備準備,一個資訊工廠是「有可能」將產能瞬間拉高 10 倍的。而需求瞬間暴增的狀況,愈來愈常發生,尤其是 B2C 的網路服務。

因為新商業(如雲端服務)及應用(如行動上網)的興起,我們實際看到「雲端資訊工廠」的趨勢正在發生當中,我們也預測在商業考量下,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會開始採用這樣的 IT 營運模式。

如果您希望更深入了解我們的經驗,歡迎您與我們聯繫

另外,我們也希望幫企業的 IT 部門緩頰:要做到像 Google 這種程度,可是很難的!!

*本文特別感謝 益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昉科技 貢獻其專業意見!!